
〔平易近人〕态度谦逊和蔼,使人容易接近。
(文字)浅显,容易了解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
〔平易近人〕原作“平易近民”。谓态度谦逊温和,使人容易亲近。亦谓文字浅显明白,使人容易了解。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平易近民,民必归之。”清赵翼《瓯北诗话·韩昌黎诗》:“凡昌黎与东野联句,必字字争胜,不肯稍让;与他人联句,则平易近人。”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买〈小学大全〉记》:“倘以为他秉性平易近人,所以憎恨了道学先生的谿刻,那是一种误解。”《汉语成语大辞典[上辞]》
〔平易近人〕〔释义〕平易:原指道路平坦宽广,后指态度和蔼可亲。形容态度和蔼可亲,使人容易接近。
〔出处〕◎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平易近民,民必归之。”
◎唐·白居易《策林》一二:“故周公叹曰:‘夫平易近人,人必归之。’”
〔例句〕◎沈醉《我这三十年》第一〇章:“今天周总理接见我们时,是这样随随便便,平易近人,实在出我意外,我几乎激动得掉下泪来。”
◎郭沫若《洪波曲》一二:“对象不同,因而文体有别,小说平易近人,杂文则陵劲淬砺。”
〔近义〕和蔼可亲
和颜悦色
〔反义〕盛气凌人
咄咄逼人
〔辨析〕见“和颜悦色”。
〔用法〕用于褒义。《成语大词典》
〔平易近人〕平易:谦逊和蔼。指态度谦逊和蔼,使人容易亲近。
◎宋·无名氏《历代名贤确论·列国通论》:“故周公叹曰:夫平易近人,人必归之。”
◎明·韩邦奇《朝邑县大庆关创建戍城记》:“朱使君平易近人,不作刑威,顺众情,布公道。”
◎杨绛《洗澡》一部五章:“他平日常在图书室翻书,又常和年轻同事们下棋打球,大家觉得他平易近人,和他比较熟。”
▲也作“和易近人”。
◎明·张四维《寿吕相公六袠序》:“和易近人,与物无忤,与之久处,若春风披拂。”
◎钱锺书《围城》七:“鸿渐为了副教授的事,心里对高松年老不痛快,因此接触极少,没想到他这样的和易近人。”
◎平易:语言浅近通俗。指语言浅显通俗,使人容易理解。
◎清·天花才子《快心编初集》七回:“佛法本是直截了当,平易近人,后世缁流失其宗旨,便创为幻说,以神其术。”
◎清·赵翼《瓯北诗话·韩昌黎诗》:“凡昌黎与东野联句,必字字争胜,不肯稍让;与他人联句,则平易近人。”【注意】含褒义。——来自《商务馆小学生成语词典》《新华成语大词典》
态度谦逊温和,使人容易亲近。也指文字浅显明白,使人容易了解。《现代汉语大词典》
原作“平易近民”。谓态度谦逊温和,使人容易亲近。亦谓文字浅显明白,使人容易了解。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平易近民,民必归之。” 唐 白居易 《策林》十二:“故 周 公 叹曰:‘夫平易近人,人必归之。’” 清 赵翼 《瓯北诗话·韩昌黎诗》:“凡 昌黎 与 东野 联句,必字字争胜,不肯稍让;与他人联句,则平易近人。” 刘师培 《南北文学论》:“ 孔 孟 之言,亦最平易近人。” 鲁迅 《且介亭杂文·买<小学大全>记》:“倘以为他秉性平易近人,所以憎恨了道学先生的谿刻,那是一种误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