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〔怒不可遏〕遏:止住。愤怒到不可抑制的地步。形容极为愤怒。
◎《资治通鉴·后唐明宗天成二年》:“严惶怖求哀,知祥曰:‘众怒不可遏。’遂揖下,斩之。”
◎明·徐复祚《花当阁丛谈·胡太守》:“此辈无行,大都如此。余每见之,辄思前事,怒不可遏也。”
◎清·长白浩歌子《萤窗异草·董文遇》:“董甚歆羡,走价召之,迟久弗至,遂勃然怒不可遏,盛气以待。”
◎郭宝昌《大宅门》四四:“白景琦一肚子屈辱,怒不可遏地望着王喜光。”【注意】“遏”不能读作jiē。——来自《汉语成语小词典》《新华成语大词典》
〔怒不可遏〕愤怒得难以抑制。
◎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二七回:〔引〕“藩台怒不可遏,便亲自去拜臬台。”
◎郭小川《春歌》之二:〔引〕“人民的胸怀呵,怒不可遏!有压迫的地方,就有风波。”《汉语大词典》
〔怒不可遏〕〔释义〕遏:止。愤怒得无法抑制。
〔出处〕◎《资治通鉴·唐明宗天成二年》:“众怒不可遏也。”
◎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七回:“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,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,顿时气愤填膺,怒不可遏。”
〔例句〕◎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一五章:“在这一次,的确是表示着怒不可遏的神气。”
◎纪晓华《许光达之死》:“许光达也怒不可遏,刚要反驳,却被徐向前把话题岔开了。”
〔近义〕怒火中烧
怒形于色
大发雷霆
〔反义〕喜不自胜
乐不可支
〔辨析〕“怒不可遏”“怒火中烧”和“怒形于色”都表示十分愤怒。当仅指内心极为愤怒时,宜用“怒火中烧”;“怒不可遏”往往有愤怒的语言行动;而“怒形于色”一般仅指愤怒的情绪从表情上流露出来。“怒不可遏”常修饰“声音”“吼声”一类词;“怒火中烧”和“怒形于色”不能;“怒不可遏”常用作状语,除“怒不可遏”地大声追问外,还有“怒不可遏”地谴责,“怒不可遏”地站起来说等等;“怒火中烧”和“怒形于色”少见这样的用法。《成语大词典》
愤怒得不能抑制,形容愤怒到了极点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
愤怒得难以抑制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二七回:“藩臺怒不可遏,便亲自去拜臬臺。” 郭小川 《春歌》之二:“人民的胸怀呵,怒不可遏!有压迫的地方,就有风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