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礼节和音乐。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乐也者,情之不可变者也;礼也者,理之不可易者也。乐统同,礼辨异。礼乐之説,管乎人情矣。” 孔颖达 疏:“乐主和同,则远近皆合;礼主恭敬,则贵贱有序。”《吕氏春秋·孟夏》:“乃命乐师习合礼乐。” 高诱 注:“礼所以经国家,定社稷,利人民;乐所以移风易俗,荡人之邪,存人之正性。” 唐 杜甫 《秋野》诗之三:“礼乐攻吾短,山林引兴长。”
〔礼乐〕礼乐 中国美学史用语。礼,泛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级制的社会道德规范。乐,指诗歌、音乐、舞蹈等艺术。儒家重视礼与乐的结合,主张“礼乐相成”,并倡导“礼乐之教”。孔子已将“礼乐”并称,提出“礼乐不兴,则刑罚不中”(《论语·子路》),将礼乐作为教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,并强调“乐”须以“礼”为本。《乐记》则阐述了两者不可偏一,“礼乐明备,天地官矣”,“礼乐刑政,其极一也”。随着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,礼乐并举、以礼制乐遂成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。《大辞海》
〔礼乐〕礼节和音乐。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。
◎《礼记·乐记》:〔引〕“乐也者,情之不可变者也;礼也者,理之不可易者也。乐统同,礼辨异。礼乐之说,管乎人情矣。”
◎孔颖达疏:〔引〕“乐主和同,则远近皆合;礼主恭敬,则贵贱有序。”
◎《吕氏春秋·孟夏》:〔引〕“乃命乐师习合礼乐。”
高诱注:〔引〕“礼所以经国家,定社稷,利人民;乐所以移风易俗,荡人之邪,存人之正性。”
◎唐杜甫《秋野》诗之三:〔引〕“礼乐攻吾短,山林引兴长。”《汉语大词典》
礼节和音乐。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乐也者,情之不可变者也;礼也者,理之不可易者也。乐统同,礼辨异。礼乐之説,管乎人情矣。” 孔颖达 疏:“乐主和同,则远近皆合;礼主恭敬,则贵贱有序。”《吕氏春秋·孟夏》:“乃命乐师习合礼乐。” 高诱 注:“礼所以经国家,定社稷,利人民;乐所以移风易俗,荡人之邪,存人之正性。” 唐 杜甫 《秋野》诗之三:“礼乐攻吾短,山林引兴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