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〔分崩离析〕形容集团、国家等分裂瓦解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
〔分崩离析〕形容国家、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。〔例〕如:在政策感召下,许多贩毒分子自首了,贩毒集团分崩离析了。《现代汉语大词典》
〔分崩离析〕形容国家、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邦分崩离析,而不能守也。”《后汉书·邓禹传》:“四方分崩离析,形势可见。”孙中山《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》:“此派之拟议,以为今日中国之大患,在于无法,苟能藉宪法以谋统一,则分崩离析之局,庶可收拾。”《汉语成语大辞典[上辞]》
〔分崩离析〕〔释义〕崩:倒塌;析:散开。四分五裂,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。形容家庭、集团、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。
〔出处〕◎《论语·季氏》:“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。”
◎唐·崔祐甫《上宰相笺》:“孔明以分崩离析之时,事要荒割据之主,尚能恢弘王度,克广德心。”
〔例句〕徐铸成《旧闻杂忆·故宫和颐和园》:“他做了两件大快人心的事:一是他在延庆楼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,杀死了曹的佞人李彦青。结果使控制北方政局多年的北洋势力更加分崩离析,开始走向它的末路。”
〔近义〕土崩瓦解
四分五裂
〔反义〕精诚团结
和衷共济
同心同德
〔辨析〕“分崩离析”和“土崩瓦解”都有分裂的意思。“分崩离析”偏重于组织内部人与人、机构与机构、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之间的分裂、不团结;“土崩瓦解”偏重于整个组织的彻底溃败、垮台,语义较重。
〔用法〕用于贬义。《成语大词典》
形容集团。国家等分裂瓦解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
形容国家、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邦分崩离析,而不能守也。”《后汉书·邓禹传》:“四方分崩离析,形埶可见。” 宋 司马光 《保业》:“臣窃观自 周 室东迁以来,王政不行,诸侯并僭,分崩离析,不可胜记。凡五百有五十年而合於 秦 。”《痛史》第十七回:“此时正是国家分崩离析之际,岂可听其闲居!” 孙中山 《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》:“此派之拟议,以为今日 中国 之大患,在於无法,苟能藉宪法以谋统一,则分崩离析之局,庶可收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