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〔销声匿迹〕隐藏声音和踪迹。不公开露面。明张钺《〈何大复先生遗集〉序》:“夫丰城之剑,鲛宫之珠……或上薄星辰,或折流洪涛,销声匿迹中自有不可磨灭者存。”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八回:“他平生最是趋炎附势的,如何肯销声匿迹。”鲁迅《书信集·致时玳》:“那么,指导的英雄一定销声匿迹。”《汉语成语大辞典[上辞]》
〔销声匿迹〕销声:消除声音。匿迹:隐匿踪迹。
◎《艺文类聚》卷三六引北周·庾信《五月披裘负薪画赞》:“披裘当夏,俗外为心,虽逢季子,不拾遗金,禽巢欲远,鱼穴惟深,消声灭迹,何必山林。”
后用“销声匿迹”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。
◎宋·释赞宁《宋高僧传》卷一八:“吾与彦文俱在长沙之门下。及叔陵被诛,吾惧不免,因皆销声匿迹于林谷,拾橡栗而食,掬溪涧而饮。”
◎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二九回:“从此这时筱仁赛如拨云雾而见青天,在京城里面着实有点声光,不像从前的销声匿迹了。”
◎鲁迅《集外集·附录1928年—1929年〈奔流〉编校后记》:“眼前的例,就如张勋在时,极盛一时的‘遗老’‘遗少’气味,现在表面上已经销声匿迹。”
▲也作“消声匿迹”。
◎欧阳山《三家巷》一二六:“可是到了边区来了以后,当然,边区是很美丽的,我们自己倒变成消声匿迹,无声无臭了。”
▲也作“匿迹销声”。
◎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二八回:“黑八哥一干人也劝他,叫他暂时匿迹销声,等避过风头再作道理。”
◎梁实秋《雅舍小品·鼾》:“这种东西没有流行到市面上来,很快就匿迹销声。”
▲也作“销声敛迹”。
◎五代·孙光宪《北梦琐言·宗小子药妖》:“京国乱离,僖皇幸蜀,宗生避地,亦到锦江。然畏颍川知之,遂旅游资中郡,销声敛迹,惟恐人知。”
◎孙犁《乡里旧闻·光棍》:“幼年时,就听说大城市多产青皮、混混儿,斗狠不怕死,在茫茫人海中成为谋取生活的一种道路。但进城后,因为革命声势,此辈已销声敛迹,不能见其在大庭广众之中,行施其伎俩。”
▲也作“销声匿影”。
◎明·姚希孟《杨宪长蘧初书》:“初意松楸之下,垄陌之间,可以销声匿影。”【注意】注意"销声匿迹"的"销"左边是"钅"。——来自《商务馆小学生成语词典》《新华成语大词典》
〔销声匿迹〕销声匿迹:隐藏声音踪迹,不公开露面。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十九回:“从此这时筱仁赛如拨云雾而见青天,在京城里面着实有点声光,不像从前的销声匿迹了。”《大辞海》
不再公开讲话,不再出头露面。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
[occultation;disappear from the scene;keep silent and lie low] 指隐藏起来,不公开露面 他生平最是趋炎附势的,如何肯销声匿迹?——清·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销声匿迹 xiāo shēng nì jì见“ 销声匿跡 ”。隐藏声音和踪迹,不公开露面。 明 张钺 《<何大复先生遗集>序》:“夫 丰城 之剑,鮫宫之珠……或上薄星辰,或折流洪涛,销声匿跡中自有不可磨灭者存。”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八回:“他平生最是趋炎附势的,如何肯销声匿跡。”亦作“ 销声匿迹 ”。 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六》:“ 徐公 盛时,销声匿迹。衰气一至,无故侵陵。”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时玳》:“那么,指导的英雄一定销声匿迹。”